中经评论:托起幸福“夕阳红”,需要更多养老护理人才

发布时间:2024-12-15 12:54:57 来源: sp20241215

  核心观点: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要把握好银发经济的产业发展机遇,更要解决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而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正是题中应有之义。银发经济是一片蓝海,呼唤着更多的养老护理人才投身其中,也对从业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拓展银发经济新空间,离不开广大高素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向社会发布一批新职业、新工种,其中,在养老护理员职业下增设了社区助老员、老年助浴员两个工种。就在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印发通知,要求统筹用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银发经济健康发展,助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每一个新职业、新工种的出现,都见证着社会更精细的分工和更多元的发展活力,既折射出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发展前景,也是对人才队伍和就业岗位发出的“扩容”信号。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占全国人口的15.4%,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值得关注的是,目前60岁及以上老年痴呆患者约有1500万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医疗护理和长期照顾服务。“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失智对老年人的身体、心理都会造成严重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

  当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特别是养老护理人才短缺的状况愈发凸显。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规模至少也在600万名以上,但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多名,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这也意味着该行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应当看到,随着老年人口数量扩大,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预期提升,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在持续增长、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不断增强。发展银发经济无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要把握好银发经济的产业发展机遇,更要解决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民生需求,而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体系,正是题中应有之义。银发经济是一片蓝海,呼唤着更多的养老护理人才投身其中,也对从业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发展区域劳务协作、推进职业教育、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职业标准……在破解养老护理人才短缺问题上,不少地方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有的地方还打响了品牌。例如,山西省“吕梁山护工”劳务品牌已探索出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职业标准化和就业保障体系,劳务输出范围覆盖北京、天津、山东、广东等十多个省份,不仅解决了众多失能老人家庭的燃眉之急,还促进了欠发达地区重点群体转移就业和稳定增收。

  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长期性,又有紧迫性。为失能失智老人托起幸福“夕阳红”,需要广大有志之士汇聚起磅礴力量。通过政策不断创新和社会协同努力,养老护理人才供需错位的沟壑终将弥合。(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