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4-12-24 07:20:47 来源: sp20241224

  今年1月,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在248个地方和单位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是唯一的“国字号”纪念馆。它为什么能入选?记者近日实地探访抗战馆,并专访馆长罗存康,还原它走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新闻》报 任德辉摄)

  走进抗战馆,满族抗日英烈佟麟阁使用过的字帖和砚台、海南黎族群众打击敌人、藏族同胞捐献羊毛、新疆各族群众捐献战斗机支援抗战的照片接连映入眼帘。馆内讲解员讲述的故事令人感动:满族飞行员阎海文座机被击中,跳伞降落后被敌包围,他击毙日军3人,在“中国无被俘空军!”的呐喊中,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年仅21岁;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被日本侵略者抓走,马母宁死不屈,拒不给儿写劝降信,绝食七日,壮烈殉国……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觉醒。中华民族真正形成自觉的民族实体,就是在抗战时期。”罗存康说。

  2022年,抗战馆入选首批“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对于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历史,以往抗战馆是将其视作抗战史的一部分‘自发’地去展现。入选‘基地’后,抗战馆开始‘自觉’地去发掘各族儿女万众一心、团结抗战的内容。”罗存康表示。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抗战馆“挖”出了粟裕将军的侗族身份、东北抗日义勇军中的满族抗日英烈邓铁梅;“挖”出了云南各族民众参与修建滇缅公路、海外侨胞支援祖国抗日、旅日华侨保存并捐献日军掳掠中国劳工档案的故事;“挖”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团结蒙汉人民联合抗日”、创办延安民族学院等史料。

  鉴于展馆空间有限,抗战馆还通过整理汇编文物展图册、摘编故事集等方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延伸。收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陈册》的既有大量各族将领使用过的文物,也有台湾省同胞抗战的相关文物,也包括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南洋华侨华人支援抗战的文物。讲解员们在日常工作中会对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扩充,抗战馆从中摘选32篇,编成《“民族团结共御外侮”故事集》,除了邓铁梅、佟麟阁、马本斋等人的事迹,台湾雾社起义、港九独立大队、澳门镜湖医院、南侨机工等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抗日故事也被纳入。

  还有一些活动拓展到了场馆之外。去年3月底,位于北京西单的蒙藏学校旧址对外开放。走进展馆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少数民族人士”“开国将帅中的少数民族人士”等内容,令游客大开眼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人气火爆的展览背后的策展工作是由抗战馆承担的。

  马来西亚女华侨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抗战、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英勇杀敌、屡建战功……这是去年9月北京市回民学校开学第一课的内容,讲故事的是抗战馆的讲解员。近年来,为将“铸牢”基地的教育功能辐射至更广大的群体,抗战馆持续举办“民族精神大讲堂”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接待民族地区干部群众、中小学生等近百批次;开展《白乙化的英雄人生》《华侨中的巾帼英雄——李月美》等民族英雄感人故事宣讲活动,先后走进首都20多所大中小学。

  明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罗存康表示,抗战馆将邀请在京各族群众参加纪念活动,立足京内、辐射周边协助做好高校、中小学思政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同边疆民族地区和台港澳地区的交往交流,积极承接国家和北京市赋予的各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任务。(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刘军 作者 任德辉)

【编辑:李岩】